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新能源渗透率首破50%,中国汽车值得一杯庆功酒吗?

wps_doc_0.png

如果用一个词概括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态势,应该没有比“势如破竹”更恰当的了。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大概在788万台左右,渗透率在35%以上,当时有人断言:“2024年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基本已成定局”。只不过,让人意外的是,预言比想象中来的更早一些。


根据乘联会数据统计,从4月1日到4月14日,乘用车市场销量为51.6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为26万辆,占比达到50.38%,跨越“半数”分水岭,正式迎来了新能源汽车超车一刻。

的确,这一步不仅跨过了更多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认知阻碍,也进一步印证了过去十余年中国汽车品牌投身新能源赛道的战略正确性,更确定了新能源汽车接下来高速发展的节奏与向上模式。

对于中国新能源车市而言,这是一次向前、向强的决定性胜利,但同时也需要参与者们打起十二分精神应对市场挑战。其实所谓倍速变革,虽然看上去繁花似锦,但亦有隐忧,机遇中皆是挑战,发展中更需审慎。


新能源汽车背后的“推手们”

首先要肯定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此次“闯关”,是一次有共识的合力突围,从平地起高楼的新势力,到中途转舵的传统车企,再到以小米为代表的新势力后浪,共同推动了新能源产业跳跃式发展。

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制胜的根本在于核心技术以及成熟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在世界范围内,除特斯拉之外,最具竞争力的汽车品牌都聚集在中国市场,这意味着,中国车企们要在重要领域做那个“开出第一枪”的人,虽然难,但只有从无到有的技术才能实现真正的引领,从50%新能源渗透率的结果来看,中国车企做到了“行则将至”。

wps_doc_1(1).jpeg

根据东京一家分析机构Patent Result在2023年的研究报告中提到,在电动汽车领域,中国企业提交了更多专利技术,以41011项专利申请问鼎全球第一,不光在技术还是创新能力方面都走在了世界前端。以比亚迪奇瑞为代表的企业更是在东南亚等地快速崛起,并深入欧洲、澳洲等地,为中国品牌出海释放更多势能。


技术上的升维带来的是高端化的底气,纵观新能源车市,中国新能源汽车价格已经与合资、外资品牌达到同一水平线,比如,蔚来汽车的平均价格一度打到了40万以上,与BBA这些一线豪华品牌价格相当。同样站稳价格高低的还有已经正向盈利的理想汽车。而比亚迪均价也早已突破15万元……

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拥有更强的动力选择、更智能的驾乘体验、更低的用车成本,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平权”。

wps_doc_2(1).jpeg

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进展,这背后依托的正是十余年来快速建立起的体系化实力。以当下的新能源“一哥”比亚迪举例,得益于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一台车75%的零件可以实现自研,因此可实现降本增效,掌握定价的主动权。

前面有新能源企业们拼命奔跑,民族自信也一路走强,中国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快速从海外转移到本土。但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快速迭代,用户群体的集体“搬迁”,也意味着中国用户对于新能源汽车将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当下,新能源汽车的不足仍然是肉眼可见的,未来的竞争局面只会比现在更加惨烈。


快道超车背后有何“补强点”

新能源发展如火如荼,但有意思的是,以插混和增程式为动力系统的车型在其中占有不小的比重。还是一则来自乘联会的数据统计,从2023年6月份开始,插电混动车型的销售比例超过了新能源车的30%,并在2024年1月份开始,超过40%。这说明,人们仍然存在一定的续航焦虑,补能依赖,而可以随时启用“燃油模式”的插混类新能源车要比纯电车型更让人“心安”。

虽然插混类车型的激增对于新能源产业发展增益颇多,但背后所反映出的公众心理是需要正视的。举个例子,受去年暴雪影响,用户对于纯电类车型在低温环境下的表现再次表达了失望的态度,也因此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选择更多偏向插混和增程,而这二者与纯电车型的比例也从去年的1:3成为1:1.3。

wps_doc_3(1).jpeg

这一趋势背后反映出的事实是,在新能源汽车中占据核心技术地位的电池,仍然有很大的优化空间,比如低温衰减问题、寿命问题、以及补能效率问题,都是关键。再比如,补能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上险量726万辆,但是私桩安装量只有246万台,如此大的差距,说明至少有一半的用户还存在较高程度的补能焦虑。鉴于此,燃油车不会在短时间内就被快速替代,而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在抵达50%的高点后,会否在接下来再度实现跃升也有待考量。不过,倘若有车企能在技术上继续攻坚,将现有痛点、难点一一击穿,那么新能源彻底替代燃油车也不再是猜测,而达成这一技术高度的车企必然也会成为淘汰赛中胜出的一方。


观察当下的竞争态势,其实多头玩家入场之后,不仅仅在在倒逼技术提升,“不破不立”的信号也逐渐在汽车产业的营销端显现出来,雷军与小米就是这发信号弹。

前不久,雷军带着小米汽车闯入汽车圈、一场全民关注的发布会、一个笑傲全场的最终定价,一次排面拉满的交车仪式,一个不到半小时就突破5万的订单量,直接刷新同行的认知极限。可以说雷军几乎是凭借一己之力,将小米SU7连续一周送上车圈热搜。

wps_doc_4.jpeg

雷军与小米汽车带来的启示,其实并不是蔚小理或者比亚迪、吉利们已经拿捏的技术门道,而是营销思维的破圈玩法。车企掌门人们再也不能做垂帘听政的幕后掌舵者,唯有走到台前,下到一线,才能站在流量的风口浪尖。


近日,车企大佬纷纷下场直播,从长城汽车魏建军到奇瑞汽车的尹同跃都难以置身事外,而使人焦虑的流量内卷背后,核心还是要回归到“营销之战”。毕竟,打败你的从来都不是你的同行。



写在最后:

不难看出,如今的新能源竞争早已不再局限于技术、供应链等硬性的指标上,而是需要加强产研销一体化步伐,树立全局思维,才能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不过话说回来,新能源事业的向前推进,终归还是要靠那些中国的优秀车企合力推进,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汽车在世界范围内的“直道超车”。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